赵孟頫小楷《无逸篇》,点画姿媚,刚健婀娜!学好此帖就可以出师了!
昨日发了一篇关于朝鲜人写的小楷《尚书·无逸篇》(点击这里回看)之中提赵孟頫也曾以小楷书写过此篇,很多书友就提出想观赏一翻,那么它来了!
赵孟頫小楷书《无逸篇》,帖中小楷满满的唐人味道,可见,这幅帖中的小楷书法,汲取了唐代结构的严谨精妙,又点缀以晋代笔画的柔美风姿,整体给人以刚劲有力却又婉转动人的印象。
高清大图
▼
图片
赵孟頫此作现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馆之中,赵孟頫此作巧妙地将钟繇的古朴内敛、王羲之的飘逸潇洒,以及唐楷的严谨规范融为一体,整体笔法体现了“中和”的美学追求。
起笔藏锋逆入,注重内敛的力度轻顿后顺势运笔;行笔以中锋为主,确保笔画圆润饱满,横画往往左低右高,带点弧线,既避免了生硬,又保持稳健;收笔时或轻提回锋,或缓按出锋,尾势含蓄克制,与隶书的夸张挑剔迥异,流露出一种“雅正”的气质。
图片
字形以方方正正为基础,但会通过调整笔画的疏密、长短和细微的倾斜角度来避免呆板。整体书写时很讲究压缩和舒展的平衡,让每个字的重心都很稳,笔画密的地方不拥挤,疏的地方不松散。这种 “规矩却不死板,灵活却不杂乱” 的写法,正应了 “字如其人” 的说法 —— 端端正正之中还带着几分洒脱自在。
此篇《无逸篇》是尚书中的一篇,此篇的核心内容是周公旦为告诫周成王而作,强调君主不应沉迷享乐,要勤政爱民、体察民情。周公先说,君子治国首先要记住不能偷懒享乐。得先知道种地有多辛苦,才能明白老百姓的难处。要是像那些不知父母种地累的孩子,只会偷懒耍横,甚至嘲笑长辈没见识,那就坏了。
图片
接着他举例子:殷代的中宗、高宗、祖甲这些贤王,要么敬畏天命、谨慎治国,要么在民间待过、体恤百姓,所以在位时间都很长;可后来的殷王生来就享福,不知百姓辛苦,只知道玩乐,在位没几年就完了。
周公又说,周朝的先王像文王,亲自种地干活,整天忙得顾不上吃饭,善待百姓,不沉迷游玩,所以在位五十年。最后他叮嘱成王,千万别学商纣王沉迷享乐,要好好为百姓办事,别找借口偷懒。
图片
而这一内容又恰好和赵的个人境遇形成了巧妙的呼应,他身为宋室后裔入仕元朝,始终以 “儒者” 自居,抄写此文既是对传统政治伦理的认同,也暗含对自身的警示 —— 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,需以 “勤政恤民” 自勉。
从元代书坛语境看,当时盛行 “复古” 思潮,赵孟頫提出的 “作画贵有古意” 理念同样贯穿于书法,《无逸篇》对晋唐古法的追溯,正是其 “复古” 主张的实践 —— 通过回归钟王传统,打破南宋书法的纤弱之风,重建文人书法的 “雅正” 传统。
图片
此作还被《石渠宝笈》著录、刻入《三希堂法帖》,足见其在历代鉴藏家心中的地位,赵孟頫小楷《无逸篇》与杨桓篆书《无逸》、萧㪺隶书《无逸》同装一卷,合称为“元人三体书无逸篇”。
其中,杨桓用篆书抄写的《无逸》,写于大德三年(1299 年);萧㪺用隶书抄写的版本,完成于大德五年(1301 年)。而赵孟頫用小楷写的这篇《无逸》,虽然没明确说具体时间,但根据另外两件的创作年代推测,应该也是在这前后几年完成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